八岁登基的康熙如何在险象环生的政治斗争中一步步抓牢最高权力_苏克萨哈_吴三桂_遏必隆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02 点击次数:170
康熙帝八岁时便继位,踏入了一个风雨如磐的政治局面。外部有三藩的割据势力,随时威胁着中央政权的稳定;内部则是权臣掌控朝政,朝堂上风云变幻,暗流涌动。皇帝的职位一旦失策,就有可能像悬崖边的失足者般,瞬间堕入无法自拔的深渊。康熙尽管年幼,却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,冷静应对着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,逐渐稳固了自己的地位。他不仅成功地掌控了国家的最高权力,而且一坐就是六十余年,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。
1661年,年仅24岁的顺治帝福临猝然去世,年仅八岁的玄烨继位成为新帝,即康熙帝。按照顺治帝的遗诏,四位顾命大臣——索尼、苏克萨哈、遏必隆和鳌拜,分别负责辅佐康熙管理朝政。由于康熙年幼,朝政实权实际上掌握在四大辅臣手中,这使得康熙在初登帝位时几乎成为了“摆设”。在这四位大臣中,索尼虽然是四朝元老,声望极高,但年老多病,做事畏首畏尾,许多事情都未能亲自过问。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的亲信,因多尔衮去世后,他凭借揭发多尔衮的罪行,得以重新被重用。遏必隆出身名门,但性格软弱,缺乏决断力,常常处于被动状态。唯有鳌拜,做事果断,且有丰富的军事经验。鳌拜曾随皇太极征战四方,屡立战功,攻克皮岛,参与松锦之战,平定农民起义,在清朝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展开剩余81%这四位大臣在朝中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系。鳌拜与索尼属于不同的旗系——鳌拜为镶黄旗,索尼则是正黄旗,他们在皇太极和多尔衮时期曾是政治盟友,共同反对多尔衮。而遏必隆和鳌拜同属镶黄旗,因此他经常依附于鳌拜。只有苏克萨哈属于正白旗,与多尔衮是同派,后又背弃了多尔衮,因而在鳌拜和索尼的眼中颇为低贱。最终,苏克萨哈被鳌拜一派排挤出局,而鳌拜则逐渐开始掌握实权,变得越来越傲慢,最终与康熙发生了激烈的矛盾。
1664年,因鳌拜仅仅因为三位大臣——户部尚书苏纳海、直隶总督朱昌祚和巡抚王登联在某些事务上得罪了他,便决定以“侮辱君上”的罪名,要求将三人处死。康熙虽然年幼,但已经意识到三人并无大错,仅仅是得罪了鳌拜而被冤枉,因此召集四大辅臣商议。鳌拜坚持要求将三人处以极刑,索尼和遏必隆附和,苏克萨哈则因怕卷入风波,选择保持沉默。尽管康熙拒绝了鳌拜的提议,决定仅仅对三人施以鞭刑并没收家产,然而鳌拜却公然篡改旨意,将三人处死。此事暴露了鳌拜对权力的极度滥用,令康熙深感其威胁。
到了1667年,康熙开始亲政,鳌拜却拒绝交出权力。此时,苏克萨哈请求解除辅政职务,按照惯例,鳌拜和遏必隆应该辞职。但鳌拜却不愿退位,心生愤懑,开始对苏克萨哈展开攻击,声称苏有24项重罪,要求将其处以极刑。康熙虽然心知苏克萨哈不应死,但在鳌拜的压力下,最终只能将苏处以绞刑,连累其家族。四大辅臣中只剩下了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,而鳌拜愈发嚣张,肆意妄为,甚至完全架空了康熙的权力。
鳌拜不仅掌控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,还通过自己的权势压制康熙,使得皇权面临严重的威胁。康熙决心铲除鳌拜,但鳌拜的党羽已经渗透进了朝廷,若行动不慎,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波动,危及自己的地位。因此,康熙表面上不露声色,暗地里却挑选了一批忠诚的亲贵子弟,训练他们练习摔跤。鳌拜看到这些年轻人只是在玩乐,根本未曾重视。经过两年的训练,这些子弟已经成为康熙的心腹。时机成熟后,康熙开始实施他的计划。
1669年5月,康熙将鳌拜的亲信分散到各地,并派遣自己的亲信掌控京师的卫戍。然后,他命令这些摔跤手在宫内埋伏,待鳌拜进入宫中时,一声令下,这些亲信迅速扑上,将鳌拜按倒在地,擒拿归案。康熙随后宣布鳌拜的30条罪状,将其革职圈禁,并清除其党羽。遏必隆因与鳌拜长期勾结,也被剥夺了所有职务。此后,康熙彻底掌握了朝廷的大权,开始真正亲政。
康熙在这一场政治斗争中,巧妙地避免了通过军队进行政变的剧烈冲突,而是通过暗中布局,以摔跤手的力量轻松解决了权力危机。他通过这种高明的政治手腕,成功地回归了中央集权,为后续的三藩之乱做好了准备。
三藩之乱,起源于清朝初期。为了打击李自成和南明的反抗,清朝充分依赖了吴三桂等汉族大地主和军事贵族的力量。清朝建立后,为了回报这些大地主的支持,朝廷封吴三桂为平西王,镇守云南,尚可喜为平南王,耿精忠为靖南王,分别镇守广东、福建等地。三藩的权力极大,拥有独立的军事组织,长期掌控着各自的地方政权,几乎具备了割据一方的能力。吴三桂的势力尤其庞大,其部下分布在多个重要地区,使得三藩势力几乎占据了全国的一半,成为清朝统治的最大隐患。
当康熙继位后,中央政权逐渐稳定,三藩的威胁变得愈发突出。1673年,康熙下令撤藩,这一决定引发了吴三桂等三藩王的强烈反应。吴三桂联合其他藩王起义,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,迅速在西南地区蔓延,几个月内便失去了滇、黔、湘、桂、闽、川六省。康熙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,决定采取不同于传统军事对抗的策略。通过分化敌人、孤立吴三桂,康熙逐渐瓦解了三藩的联合。1676年,吴三桂的亲信王辅臣投降,随之而来的是各地的叛军纷纷向康熙投降,最终吴三桂的势力被压缩至湖南一隅。
1678年,吴三桂在病中去世,其孙吴世璠继位,但三藩之乱的叛乱局势逐渐被清军平定。经过长达八年的战斗,最终在1681年,清军攻破昆明,三藩之乱宣告结束。康熙通过精妙的政治手段和军事策略,彻底平定了地方割据势力,维护了中央集权,稳固了皇权。
至此,康熙的政治才华与战略眼光展露无遗。他不仅有效解决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,还成功应对了外部
发布于:天津市相关资讯
